▍自愛
自愛是人格最重要的成分。「自尊」意味著自我評判;而「自愛」是完全無條件地喜愛自己。
儘管自己有缺陷不足,有失敗挫折,但人都是愛自己的,因為內心深處有一個小小的聲音一直告訴我們:「我值得愛和尊重。」這種無條件的自愛,並不需要取決於我們的表現好壞,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經歷挫折失敗之後,還能夠重新站起來。當然,在遇到困難時,我們還是會感到痛苦和懷疑,但「自愛」讓人最終能免於絕望。
如今我們已確知:自愛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,取決於兒童時期家庭給我們的愛與情感滋養。我們在後面還會再談到這個問題。一位四十二歲的手工藝家對我們說:「我最感激父母的一點是他們給了我這樣的信念—我是個好人。儘管我曾經令他們失望,青春期的我學業一團糟,還做了不少蠢事,但我始終覺得父母不會因此而不再愛我,他們堅信我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。他們狠狠地教訓了我,可是他們從來不說我一無是處。」
與前述狀況相反地,因為缺乏家庭的愛而導致缺乏自尊,是最難補救的一種狀況,精神治療師稱之為「人格障礙」。這些病人與他人相處的方式,會令他們經常與人發生衝突,無法成功地建立人際關係。
比如這位三十二歲的小學教師,她說道:「我一直沒有找到一個能與我共度一生的人。一旦關係親密,我就開始感覺受到威脅。我也不知道自己怕什麼?反正就是不能失去自由但我也不知道保持自由有什麼好處。因為我不愛自己,我覺得不可能有人會愛我。跟男朋友在一起時我就有被害妄想症,我覺得其中一個男友跟我在一起純粹是為了性;另外一個是為了住在我的公寓裡,因為他失業後沒有住處;還有一個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。有人真的會想跟我一起生活,僅僅是因為他愛我嗎?這一點我完全無法相信,而且會讓我感到恐慌。我不值得被愛,永遠不會達到對方的期望,終究會令他失望。」
自愛確實是自尊的基石,也是人內心深處最為秘密的一個部分,然而,在每個人的社會化面具之下,我們很難弄清他究竟有多愛自己。
.
issue
內心深處要常保一個小小的聲音:「我值得愛和尊重」。
.
《#恰如其分的自尊【暢銷經典版】》
L’ estime de soi
.
作者:克里斯托夫‧安德烈, 弗朗索瓦‧勒洛爾
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各位朋友好:
這是今天(9/13)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,抽書三本,歡迎參與。
可能因為理論派別,還有作者是法國人,他們對於自尊與自愛的看法,跟我不太一樣。但他們所提到的自愛,我相當贊成。
昨天直播的時候,我就提到過這點。自愛沒有建立好,常要在新的親密關係中不斷磨練。
這似乎相當程度牽涉到幼年時的經驗,不過,我認為後天的自我教育也能培養。
祝願您,能體會先自愛,才會感覺自己值得被愛!
.
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,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,並設成公開。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、寄送(不包含國外地區),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。